萎凋
王昶口中的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简称“祁红”,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清代光绪年间,祁门红茶创制成功。在中国,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之说。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祁门红茶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
祁红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含初抖、分筛、毛撩、打袋、紧门、净撩、风选、撼筛、飘筛、拣剔、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十多道工序。传统祁红质量,全取决于手上功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功夫红茶”。
干茶鉴赏
从1981年开始接触做茶,王昶和祁门红茶打交道的时间已有整整40年。2008年,王昶创办了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传承人、管理者和研究者,王昶在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
祁门红茶和印度大吉岭茶、锡兰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其似花、似果、似蜜的浓郁香气来源于绿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品种以及独特的关键技术“拼配”等。对于茶行业来说,“拼配”这项技术已成为企业形成独树一帜产品风格的“武林秘籍”。
评茶
在制茶、拼配方面,王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心得。为了在加工时不让香气跑掉,把香气稳住,保持在红茶里,王昶团队研发出了“稳态化低温发酵”技术,用数字智能技术从茶叶成分分子层面控制祁红的发酵程度,更好地把控祁红品质,实现了香气稳态化。如今,祁门红茶的香气比其他红茶要高60%左右。
而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合作,成立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研究中心,王昶团队把过去的传统制作工艺转化为了如今的自动化清洁生产线。王昶根据自己的制茶经验,在生产线各关键环节前完成一杯大师茶的制作,依靠智能数字设备记住茶叶在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将其记忆复制,通过智能控制来指导生产。
祁门红茶自动化清洁生产线
在通过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王昶提到,手工制作时,制茶师傅一边看茶一边做茶,能感觉到茶叶的灵性。如今,一些高档茶、礼品茶依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
2022年,祁门县茶叶产量7300吨,预计综合产值50亿元,茶农收入稳步提升。祁门县人均一亩茶园,祖祖辈辈依靠茶叶生存、生活,一直发展到今天。王昶坦言:“祁门红茶对我们祁门人很重要,祁门红茶也是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要把祁门红茶做强做大,要使一方茶农致富,让祁门红茶香飘世界,红遍全球。”(李佳琦 靳铃涵)
湖北体育博物馆开馆 逾千件珍贵展品细数千年体育故事******
新华社武汉1月10日电(记者乐文婉)历经几代体育人的努力,展出1100多件珍贵展品、300多幅历史图片的湖北体育博物馆10日在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式开馆。
湖北体育博物馆是湖北首家体育类行业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网球综合馆4楼,展陈面积达1500平方米。从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约5100至4500年)的石球和捕猎工具等体育器材雏形、1914年汉口赛马比赛冠军奖杯、十届奥运会金牌到亚洲足球小姐奖杯……1118件展品与300多幅历史图片展现了湖北体育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此外,湖北体育博物馆还设有光影序厅、乒乓球氛围展厅、届届见金专题展厅、军运会沉浸式展厅、滑雪和航空运动实景互动展厅等五大特色展厅,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体育荣光、体验运动乐趣。
从2015年启动研究动议到建成开馆,湖北体育博物馆凝聚了湖北体育人、博物馆业内人士与民间体育爱好者的共同心血。开馆仪式现场,湖北籍奥运冠军代表李小双、程菲、廖辉、赵芸蕾、刘蕙瑕等为博物馆献上美好祝福。
湖北省体育局局长水兵表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建设体育博物馆,就是为了让散落民间的文物史料回“家”,让藏品背后的人和故事“活”起来,让湖北体育历史的根脉得以延续,从而激励全省人民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永葆奋斗之姿。
新华网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